县发改委积极响应上级优化营商环境、规范交易秩序的号召,实行“全随机评标”模式,为公共资源交易的公平、高效开展开辟了新路径,在提升交易质量、激发市场活力等方面成效显著。
一、创新模式,打破传统评标困局
传统的评标模式存在诸多弊端,评标专家抽取范围有限,易形成“熟人圈子”,导致评标过程中可能出现人情干扰,难以确保绝对公平。同时,专家前往项目所在地评标,路途奔波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增加了评标成本,且受地域限制,部分地区专家资源不足,影响评标专业性。在该模式下,评标专家抽取时间大幅压缩至开标前2小时,最大限度减少信息泄露风险。抽取范围不再局限于本地,而是扩展至全市乃至更大区域的专家库,实现“专家评委随机选”。评标地点不再固定,专家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就近的县(市、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参与评标,即“评标地点随机选”。
二、技术支撑,保障模式平稳运行
县发改委加大对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信息化建设投入,升级远程异地评标系统,确保分散在不同地点的评标专家能够通过线上平台,实现与项目主场的实时、稳定连接。在评标过程中,专家可通过系统在线查阅投标文件、进行评审打分、实时交流讨论,如同身处同一评标现场,评标报告也由系统自动生成,全程规范有序、留痕可溯。同时,交易中心对评标场地进行标准化改造升级。为每个“全随机评标”席位配备独立的席位监控、视频会议设备以及信息存储设备,构建稳定、高效的评标环境。
三、制度保障,规范评标流程细节
在专家管理方面,明确专家抽取规则、权利义务以及违规处罚措施。规定专家在抽取后需严格保密个人行程,不得与外界透露评标项目信息,若违反规定将面临严肃处理,情节严重者将被清退出专家库。在评标流程规范上,从项目开标前准备、专家入场签到、评标过程操作,到评标结果确认等各个环节,都进行细致规定。例如,明确要求开标现场工作人员在专家抽取完成后,通过系统一键通知专家前往选定评标地点,不得私自联系专家;评标过程中,专家独立评审,不得私下交流影响评审结果等。通过完善的制度体系,规范评标流程每个细节,让“全随机评标”在制度框架内规范运行。
四、成效初显,激发市场新活力
自推行“全随机评标”模式以来,定远县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呈现出积极变化。有效防范围标串标等违法违规行为发生。据统计,该模式实施后,交易项目投诉率同比下降35%,市场主体对交易结果的认可度大幅提高。同时,评标效率大幅提升。专家就近评标,减少路途奔波时间,项目评审周期平均缩短10%,加快项目推进速度,降低企业时间成本。此外,该模式打破地域限制,实现优质专家资源跨区域共享,解决本地部分专业专家资源不足问题,提升评标专业性与科学性,为企业提供更公平竞争环境,激发市场主体参与公共资源交易的积极性与活力。
五、持续优化,推动模式纵深发展
“全随机评标”模式虽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但县发改委并未止步。未来,将持续优化完善该模式,进一步扩大评标专家抽取范围,加强与周边地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合作,构建更大范围的专家共享网络,提升评标公平性与专业性。同时,深化技术应用,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对交易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实时监测评标过程中的异常行为,及时预警防范,为“全随机评标”模式提供更精准的技术保障。
下一步,县发改委将继续探索创新,持续优化“全随机评标”模式,为招标采购行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助力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来源: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公管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