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区创新实施“区岸联动”模式提升贸易效率
外贸企业的时间和资金成本显著降低
“查验场启用后,货物当天就能完成转关,物流成本大幅降低!”小元(日喀则)实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说。近年来,我区立足独特的边境口岸资源优势,创新实施“区岸联动、一次报关、口岸直通”的发展模式,并在日喀则国际陆地港成功落地。
据了解,我区主动服务和融入共建“一带一路”,自治区商务厅统筹1.63亿元专项资金,精准投入日喀则国际陆地港建设,建成了集报关、查验、转运、装卸、存储、集拼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出口货物查验场。
自治区商务厅口岸处工作人员顾培向介绍说:“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提升了贸易效率,推动了区域经济的繁荣发展,更为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传统查验模式下,货物通关耗时久、成本高,企业常面临效率与资金的双重压力。”日喀则市商务局口岸科(外贸科)负责人李春说,“查验场启用后通过构建一站式出口货物查验、倒装服务平台,单日可保障300辆出口货物车辆查验业务。”截至目前,查验场已累计通关查验60票货物,货品涵盖新能源汽车及日用百货,货值达6600.02万元,货重1022.09吨。过去分散查验的难题彻底得到解决,外贸企业的时间和资金成本显著降低。
在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中尼边境,吉隆口岸作为西藏对外开放的前沿窗口,承担着服务保障贸易往来的重任。在自治区商务厅的统筹指导下,吉隆海关紧贴国产新能源汽车“出海”需求,设立了国产新能源汽车出口申报窗口。通过推行“提前申报、即到即检、单证预审核、非侵入式查验”等便利化措施,同时依托拉萨综合保税区,创新采用“一票多车”报关模式和“一次查验、口岸直通”通关模式,大幅压缩通关时间、降低企业成本,让国产新能源汽车得以更高效地驶向国际市场。
2024年,吉隆、樟木口岸通关出口新能源汽车达11718辆;今年一季度出口量也达到2842辆。西藏已成为我国对尼新能源汽车出口的主要通道。
在积极推进陆地港建设的同时,南亚班列公铁联运也迎来了新突破。“看着班列满载货物平稳驶出,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长期参与班列运营的工作人员感慨道。截至目前,南亚班列已累计开行5列,运载货值达1.24亿元的新能源汽车、日用百货等,逐渐成为连接内外的重要贸易纽带。一列列呼啸而过的南亚班列,承载的不仅仅是商品,更是西藏外贸发展的新希望。
随着拉萨贡嘎国际机场国际货站的正式投运,西藏“空陆双枢纽”现代物流体系成型。4月27日,首批搭载74件跨境电商货物的航班,通过国际货场查验顺利进入拉萨综合保税区,实现了“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全新通关模式。我区依托“区岸联动”机制,加强与拉萨综合保税区的协作,大力推动跨境电商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为跨境电商企业提供了更为高效便捷的服务。
通过创新“区岸联动”模式,我区在陆地港建设、口岸贸易、航空物流等多领域协同发力,不仅优化了贸易通关流程,降低了企业成本,还为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活力。(记者 丹增朗赛)
来源: 西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