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打造“互联网+生态”政务服务平台、推进数智化管理创新,省生态环境厅以数字技术驱动的生态治理变革正在陇原大地悄然展开,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祁连山生态修复注入强劲动能。
织密监测网络
筑牢生态屏障
在黄河之滨、祁连山麓,一个个数字化监测点位如同“生态哨兵”,24小时守护着陇原大地的生态安全。目前,我省已建成覆盖环境空气、水体、土壤、声环境、辐射等领域的立体化监测网络,数千个监测点位构成生态感知的“神经末梢”。特别是在祁连山国家公园新建成的生态地面监测站与陇南大熊猫国家公园监测体系形成联动,实现生态数据的实时采集与智能分析。
“过去巡查靠双腿,如今数据自己‘跑’进来。”省生态环境厅监测处处长徐全喜表示,通过优化黄河流域监测布局,结合卫星遥感、无人机巡航和地面走航,已构建起“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为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数据互联互通
打造智慧政务
在甘肃省数字政府运营指挥中心,大屏上跳动的数据背后,是生态治理的“最强大脑”。依托“互联网+生态”政务服务平台,省级37项生态环境审批事项实现100%全程网办,企业重复填报减少70%,网上办件承诺时限压缩比达到72%。平台整合“一网通办、企业服务、公众服务、环保智库”四大板块,16项功能应用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更值得关注的是,我省通过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打破部门壁垒,实现生态环境数据与数字政府的深度融合。目前,平台已发布87个政务数据目录,汇聚28.70亿条生态数据。其中,3347.27万条数据接入省政府指挥大厅,142.83万条数据支撑“甘快办”APP高频应用,真正让“数据孤岛”变为“信息富矿”。
数智化转型
重塑治理模式
在兰州新区污水处理厂,智能监管系统实时分析进水水质,自动调整工艺参数;在张掖黑河湿地,AI算法精准识别鸟类活动轨迹,为生态保护提供预警……这些场景的背后,是省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的强力支撑。该平台整合污染源监测、环境质量评估等数据资源,构建起“感知—预警—决策—处置”的闭环管理体系,空气质量预报准确率突破80%,固体废物监管实现全流程数字化追踪。
创新治理模式同样亮眼。我省探索的“多维数据驱动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治理创新场景”,入选全国公共数据“跑起来”示范场景。通过多维数据汇聚与智能分析,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治理实现全域数据联动与智能化决策,提升监管精准度与效率,推动生态保护修复与绿色发展。
科技赋能执法
守护绿水青山
“以前查企业排污要翻山越岭,现在通过用电监控就能发现异常。”在庆阳市生态环境局,执法人员展示着移动执法系统:企业生产设施与治污设备的用电数据实时上传。一旦出现治污设备停运,系统立即触发预警,执法人员可实现对企业的非现场监管。目前,我省已建成覆盖202家重点排污单位、1258个监测点位的动态管控智能网络,集成设备运行状态、数据异常等多维度预警功能,实现超标排放、设施篡改等问题的秒级响应与闭环处置。
在重点区域,我省创新应用“无人机巡查+第三方技术支撑”模式,对祁连山、湟水河等生态敏感区及黄河流域排污口开展空中巡检,累计发现并推送相关问题点位125个,形成“线上预警—线下核查—依法处置”的闭环链条。同时,搭建用电智能管控平台,监控87家企业867个生产治污设施点位,通过用电数据智能分析,精准识别治污设施停运、违规生产等隐蔽违法行为。
从“人防”到“智治”,从“数据孤岛”到“共享共治”,我省以数字技术重塑生态治理逻辑。未来,随着更多数字化场景的落地,陇原大地必将绘就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生态文明新画卷。(吴玉萍)
来源:甘肃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