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要求,7月14日,济宁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微山县分中心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云端”联动,顺利完成“微山县夏镇街道运河片区安置房建设项目(二期)电力配套工程”远程异地评标工作。作为微山县首次以“主场”身份开展的跨省远程异地评标,该项目不仅实现了交易服务的升级突破,更成为区域协同发展优化营商环境的创新实践。
一、“主场攻坚”破壁联动,跨省协作树标杆
一是副场试点夯实根基,标准化流程先行。作为跨省合作的“探路者”,5月13日与广西柳州市率先完成首例“副场”跨省远程异地评标。通过精准梳理项目调度、专家抽取、设备调试等3项核心协作细则,打磨出包含工作流程、技术保障、应急处置的3项标准化操作规范,将“单次合作”沉淀为“长效推进”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二是主场突破升级实践,全流程贯通提质。以“主场”身份主导项目进场受理,主动对接广西柳州市交易中心,在市交易中心技术团队的大力支持下,开展多轮技术论证与全流程推演,构建起“主副场同频、全流程贯通”的评标新模式——数字文件即时传送、评标画面同步直播、专家语音实时交互,实现两地评审“无缝衔接”。三是专班联动全程护航,双向协同强保障。组建两地业务骨干与技术人员“跨省攻坚组”,建立“清单化管理、节点化推进”机制,硬件上保障评标终端、音视频设备无缝衔接,软件上完成系统兼容性调试与安全防护升级,流程上细化专家抽取、现场见证等关键环节责任分工,制度上出台跨省远程异地评标实施方案,全方位保障好跨省评标工作开展,真正实现“降本增效”与“服务升级”双赢。
二、“多维共享”跨域协同,营商环境再优化
一是专家抽取“跨省扩容”,破解资源不均。以“专家资源共享、评标质量提升”为核心目标,从鲁、桂两省综合评标专家库随机抽取专家(山东3名、广西2名)组成评标委员会,电力工程专业专家占比100%,精准匹配项目需求,将资源共享从“单向输出”升级为“双向互促”,打破地域对公共资源配置的限制。二是交易规则“跨省互认”,畅通远程协作。针对两地系统差异,提前协商统一评标流程、专家抽取规则、费用标准及归档要求,形成“一套规则管全程”的协作体系。明确专家劳务报酬计算方式、数字签章效力认定等细节,减少因规则冲突导致的流程梗阻,推动评标环节高效衔接。三是服务链条“跨省协同”,提升评标效率。依托音视频同步传输技术,主、副场专家实现“屏对屏”讨论、“线上同步”打分,实时共享投标文件、澄清答疑等关键信息,打破时空阻隔,显著缩短评审耗时,评标全程录音录像留痕,3小时高效完成评审,用专业协作彰显“1+1>2”的跨区效能。
三、“三重隔离”筑牢防线,评标公正可追溯
一是空间隔离,评标区全封闭管理。评标区配备智能闸机、专用电子存包柜,所有进入人员需寄存手机等通讯工具并穿戴区分身份的五色马甲;柳州副场同步实施封闭管理,两地评标区物理隔绝,从空间上消除“熟人见面”“私下接触”的隐患。二是信息隔离,专家身份保密到人。专家签到进入封闭区前不知晓项目信息,专家信息严格保密,从源头防范“打招呼、递条子”等人为干预风险,保障专家独立评审权。三是评审隔离,全程留痕可追溯。通过“一室见证、多频显示”实时监控主副场评标动态,画面覆盖专家评审区、休息区等关键点位,实现“无死角”监督。专家打分、修改意见等重点操作均在系统留痕,形成包含音视频、文字记录的“电子档案链”,为后续追溯提供完整依据,有效遏制“围标串标”等违法违规行为,有力保障评审阳光透明。
下一步,济宁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微山县分中心以此次主场跨省评标为契机,聚焦“系统差异痛点”“数据安全防线”“规则协同壁垒”等关键问题,持续深化与广西柳州等地合作,不断拓展跨省评标覆盖领域,完善专家资源共享、系统互联互通等配套机制,推动跨省远程异地评标驶入“快车道”,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贡献“微山经验”。
来源:济宁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