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郑杨
通讯员 舒心
5年前,企业若想参与宁夏的政府采购项目,需要准备一摞厚厚的资质证明文件、垫付一笔投标保证金,并要派员奔波于多个线下窗口。而今天,企业凭借一份信用承诺书便可“轻装上阵”,通过全流程电子化系统远程参与投标,中标后还能凭借一纸政府采购合同,在几天内获得银行的无抵押低息贷款。
这一深刻变化的背后,是宁夏回族自治区财政厅(以下简称宁夏财政厅)过去五年来,积极落实财政部部署要求,在政府采购领域进行的一场静水流深的系统性改革——将政府采购工作从传统的“程序性采购”向“现代化治理”转型升级,通过织密制度笼子、插上数字翅膀、强化政策导向,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市场活力,更探索出一条以政府采购改革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高效路径。
立规矩,成方圆:以严密制度体系筑牢公平竞争基石
政府采购领域曾因环节多、自由裁量空间大而备受关注。宁夏的改革,首先从构建“不能腐、不敢乱”的制度笼子破题。5年来,一套覆盖政府采购全生命周期的监管制度体系逐步成型。40余项规范性文件的相继出台,为采购活动铺设了“清晰轨道”,从项目信息公开、政策执行、电子化交易,到合同签订、履约验收,每一个环节都有章可循。
这套体系不仅管“事”,更管“人”。针对采购人、代理机构、评审专家和供应商等不同主体,宁夏财政厅制定专项管理规则,全面清理有碍公平竞争的规定,统一档案管理、质疑投诉等流程。更重要的是,一套动态的监督预警规则被建立起来,使监管从事后查处向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延伸,织就了一张纵横交错、严密高效的“监管网”。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为了让规则清晰明了,宁夏财政厅大力推行标准化建设,细化15类采购标准文本和13类公告模板,将7类强制性采购需求标准直接内嵌到操作系统中,用技术手段防止“量身定制”。同时,创新行政执法方式,建立统一的行政执法平台,配套制定政府采购监督检查及处理处罚规程,规范行政执法模板64个,并推行“首违不罚、轻微免罚”的柔性执法,通过提示、约谈、示范、回访“四联动”,引导市场主体主动纠错,平衡了制度刚性与执法温度。
减负担、增活力:以精准政策工具服务市场主体
在落实国家政策基础上,宁夏财政厅通过提高预留份额、给予价格扣除、严格限时付款等“自选动作”,为中小企业开辟了广阔空间。一套信息化的管理链条,确保了政策从预算编制到合同签订的全流程落地。五年来,中小企业拿下政府采购合同的比例持续稳定在80%以上,成为市场主力。
面对中小企业融资难这一困境,在宁夏也能找到可参考的方案。通过搭建“政采云”信用融资平台、打通“宁财融”信息通道,宁夏将政府采购信用转化为企业的融资资本。金融机构据此开发了20多款特色信贷产品,创造了“750”模式(7个工作日审批、5个工作日放款、0担保)。五年来,这一模式已为1300余家企业提供低息融资15亿元,提供保函12亿元,带动就业上万人,真正实现了“数据多跑路,信用变真金”。
聚焦企业参与政府采购的“痛点”,宁夏还打出“减负赋能”组合拳。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信用”替代“证明”的改革。企业只需一纸承诺,便可替代以往繁复的资格证明材料,实现了从“跑断腿”到“零跑腿”的转变。与之配套的“两免一减半”政策,即免收采购文件费、对信用良好者免收投标保证金、减半收取履约保证金,更是直接为企业卸下“重担”。据统计,此项政策累计为市场主体减少资金占用约10亿元,极大缓解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现金流压力。
技术的赋能,则让改革插上了翅膀。宁夏财政厅实现了政府采购从发布公告到履约支付的全流程电子化,打造了“网上全公开、网下无交易”的新格局。不仅压缩了人为操作空间,更直接为企业节省了标书制作、差旅住宿等成本,累计超过3亿元。透明度的提升亦是改革重点,从采购意向的提前公开,到采购需求的全面公示,再到联动中小企业服务平台进行信息精准推送,宁夏让每一笔采购都在“阳光”下运行。
此外,绿色发展理念通过采购合同落地生根。绿色产品采购机制不断完善,银川市成功入选国家绿色建材试点城市,引领建筑领域低碳转型。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也在采购中得以体现,通过预留份额采购脱贫地区农副产品,五年累计交易额过亿元,带动8个脱贫县区销售农副产品超10亿元,形成了“采购”与“帮扶”的良性循环。
强监管、护公平:以零容忍态度净化市场生态
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是政府采购的生命线。宁夏以“零容忍”的态度,持续重拳整治市场乱象。针对设置歧视性条款、乱收费、提供虚假材料、围标串标等“四类”突出问题,宁夏财政厅开展了多轮专项整治行动,并与自治区纪委监委联动,对历年项目进行拉网式排查。五年来,累计查处违法违规主体500余个,罚款700余万元,通报典型案例,形成了强大震慑力。
在“堵后门”的同时,更注重“疏前门”。宁夏财政厅在全国率先建成“一站式”纠纷维权平台,让供应商的质疑投诉有了高效、便捷的解决渠道。2020年系统上线以来,处理线上质疑3500余件、投诉1000余件。在此基础上,探索建立的“先调解、后裁决”机制,成功化解纠纷300余件,将大量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宁夏的监管也正朝着更加智慧的方向演进。据宁夏财政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该省智能化监管系统将采购流程设为“单行道”,并设置了上百个预警指标,对异常报价、敏感词条、违规行为进行实时监控与自动拦截。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则通过大数据为市场主体“精准画像”,对信用良好者“无事不扰”,对失信者“利剑高悬”。而跨部门的联合惩戒机制,更是将100余家严重失信主体拦在采购活动门外达500余次。
五年来,宁夏财政厅以一系列扎实举措,徐徐铺展出一幅饱含温度与力度的改革画卷。这份亮眼的五年“成绩单”,如同为宁夏注入一股澎湃的经济动能,推动塞上大地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奋楫前行。
来源:中国政府采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