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府采购动态 >正文

国采中心:砥砺前行谱新篇

——“十四五”时期中央集采工作综述

2025-11-12

 

■ 本报记者 袁瑞娟

5年间,共完成单独委托采购项目8000余个、电子卖场采购58万余次、电子竞价74000余次、见证服务450余次,采购金额超1400亿元,节约采购资金超240亿元,资金平均节约率14%左右……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中心(以下简称国采中心)以实干实绩交出了“十四五”时期量质齐升的“五年答卷”。

国采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时期,国采中心坚持稳中求进、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守正创新,持续推进法治化、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探索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持续优化能力作风,促进采购工作规范开展、高效运行,在落实政策功能、助力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采购业务创新等方面成效明显,采购规模和采购质效稳步提升。

挺膺担当

积极落实政采政策功能

作为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集中采购的执行机构,国采中心始终坚守“为民理财、为国采购”宗旨,积极落实政府采购政策功能。

在服务重大领域、重大项目采购方面,“十四五”时期,国采中心配合中央有关部门全力推进国产自主创新产业发展,有力维护国家信息安全和产业链安全;根据财政部制定的7个品目政府采购需求标准,更新中央国家机关台式机、便携式计算机批量集中采购的配置标准。国采中心连续7年承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采购任务,国家战略收储配套相关采购、法治信息化工程采购、中央救灾物资采购等一系列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逐年增加。

在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方面,国采中心严格落实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有关政策要求,通过预留份额、价格优惠等方式扶持中小企业。尤其是近两年,开展多轮次中小企业调研座谈,针对企业反映的政府采购项目资金周转难等问题,原则上取消质量保证金,提高中小企业预付款比例,提高中小企业价格优惠比例,编写《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服务指南》,供采购人和供应商查阅。

在绿色采购方面,严格执行节能清单强制采购、环保清单优先采购政策,对采用价格优先法评审的框架协议采购项目实行环境标志产品价格扣除优惠,电子卖场上架产品加挂节能、环保标签,引导采购人实施绿色采购。

在落实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方面,做好地震、气象、消防等部门基础设施和应急服务保障建设等“两重”和“两新”项目采购,做好国债支持重点领域设备采购;建立采购项目周期红、黄、绿分区制度,缩短项目办理时长,加快预算执行进度,使财政预算尽快注入企业运转,转化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守正创新

助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5年来,国采中心坚持守正创新,积极推动政府采购市场互联互通、共享共用,助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为实现“全国正版软件采购一张网”目标,国采中心积极推进中央和地方正版软件联合采购。已先后与上海、广东等16个省(区、市)集采机构签署《联合采购战略合作协议》,推进正版软件共享共用。“十四五”时期,正版软件采购网已实现采购额6.19亿元,中央集采结果惠及更多地区,更好地发挥了财政资金节约效应。

国采中心还逐步推进其他采购品目的框架协议联合征集、结果共享。目前已与北京、广东、安徽、云南、吉林、广西、河南共7个地区集采机构分别开展了台式计算机、便携式计算机、操作系统、车辆加油、车辆保险等品目的框架协议联合征集工作,供应商一次投标即可打通中央和地方多个市场,有效降低投标成本,实现了更好的采购规模效应。

为实现专家资源跨区域共享,国采中心在全国设立固定远程评标合作点20个,依托VPN技术高效实现移动评审环境搭建。2024年,国采中心试点与地方省市财政部门和集采机构合作,开展远程异地分散项目评标。截至目前,异地专家参评的项目实现了“零质疑、零投诉”。此外,国采中心创新移动评审方式,实现“项目在哪里,评标室就移动到哪里”,为采购人送评审服务上门,从根本上解决了消防、粮储等单位的大宗样品评审难题。

数字证书互认是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基础,也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为此,国采中心推动数字证书跨平台、跨部门互认,降低交易成本,2023年率先与海关总署采购中心、人民银行采购中心推进中央集采机构CA数字证书兼容互认试点,证书一地办理,多平台共用。截至目前,已办理跨平台投标的CA证书22587枚,为供应商节约认证成本587.26万元。

在推进政府采购信息互联互通方面,2023年,实现中央政府采购网所有采购公告信息在国务院客户端推送。截至目前,共有2854个项目的采购公告标讯数据在企业专属空间、惠企助企专区模块集中展示,扩大了政府采购信息的覆盖面,为企业参与政府采购市场提供了更多机会。

专业赋能

提升政府采购质效

“十四五”时期,国采中心的发展逐步从规模驱动向质量驱动方向转变,从此前更关注规模和节约率,向规模与规范并重、资金节约与采购质效并重转变。

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要求强化采购人主体责任,关键是要加强采购需求管理,但在实践中,部分采购人存在政策把握不准和专业支撑不足的问题。为此,国采中心大力开展采购需求标准建设,系统梳理采购历史沉淀的交易数据,针对集采目录内品目和采购频次较高的目录外品目形成采购需求标准导引,在门户网站专门开设采购需求管理专栏,已上线30个品目的需求标准或导引。这些标准化成果均已嵌入电子化采购系统,采购人可直接使用,有效避免了采购需求的倾向性、排他性问题。

为提升采购效益,国采中心持续优化批量集中采购。通过高效归集采购需求、及时更新批量配置标准、科学设定打分规则、促进充分竞争等措施,降低了采购价格,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如,批量集中采购价格较同期主流电商同配置市场价低25%左右,资金节约效益明显。

从实践来看,中央国家机关各单位政府采购从业人员流动性大、对政策的了解不够全面,违规采购时有发生。对此,国采中心提供专业精准的培训服务,综合运用线上、线下多种方式扩大培训覆盖面,年均培训人次过万,充分发挥了专业阵地作用。

制度护航

规范采购全流程

“十四五”时期,国采中心始终将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穿于政府采购工作全链条、各环节,有效防范权力寻租和利益输送风险,切实维护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

国采中心系统梳理工程招投标和政府采购领域围标串标主要表现形式和重点薄弱环节,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形成应对围标串标问题工作方案。同时,积极开展“人工智能+政府采购”应用试点。在工程采购中引入智能清标工具,对工程量清单文档的雷同性、报价规律性、符合性与计算性错误进行检测,防范围标串标,成效明显。此外,还开展了采购项目数字化试点,在采购文件中增加客观、可量化的评审因素,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客观分的智能辅助评审,弱化专家主观作用。综合运用大数据分析工具加强电子卖场产品价格管理,对高价产品进行预警,强化履约监管。

制度是规范采购的保障与基础。国采中心积极加强制度体系建设,强化集中采购的流程规范、文本规范、行为规范。如,编印货物、服务、工程常见问题集合和工作手册,制定项目评审关键核心指引,评审专家履职评价等规程;及时印发采购业务指南、采购监管月报,建立质疑投诉专项工作小组机制,加强质疑答复审核把关,规范业务流程,消除风险隐患;优化完善电子档案系统,全面覆盖采购需求管理、采购文件编制、投标响应、评审过程等全流程,实现采购各环节全程留痕、追溯可查,筑牢廉政风险防控屏障。

“‘十四五’收官在即,下一步,国采中心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锚定奋斗目标、汇聚信心力量,为实现‘十五五’发展良好开局作出积极贡献。”国采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

来源:中国政府采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