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评审专家地域分布不均、优质专家资源集中在中心城市等问题,不仅制约了基层政府采购项目评审质量的提升,也给跨区域项目评审带来诸多不便。11月18日,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相关政策的推出,这种“壁垒”将从制度层面被打破。
针对政府采购评审领域优质资源配置不均的行业痛点,我省将通过构建“主场负责、副场配合”的协同机制,打破传统评审的地域桎梏,依托辽宁政府采购网实现评审专家资源跨市、跨省共享,让基层项目和专业领域项目能便捷获取高水平专家支持。为避免相关机制被“一刀切”式推广,我省充分兼顾特殊项目实际需求,精准界定了远程异地评审的适用范围,即采购预算1000万元及以上项目、400万元及以上且社会关注度高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等五类情形,鼓励采用该模式,同时明确不宜采用的项目类型。
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远程异地评审,实现了“提效能”与“防风险”的双重突破。在效能提升方面,异地专家线上参与评审,直接节省交通、住宿等成本;全程电子化评审减少了纸质材料流转环节,配合标准化的专家抽取、劳务报酬支付等流程规范,大幅提升了评审工作的运转效率。风险防控则通过技术手段与制度设计双重发力,如:明确主副场均需配备独立隔断评审工位、全流程音视频监控等设备,建立环境动态监测机制,实现评审过程“全程可监控、事后可追溯”;同时将评审表现与专家库管理挂钩,从源头上防范“熟人评审”“人为干预”等廉政风险,构建起严密的廉洁评审防线。
政府采购营商环境是衡量区域营商环境的重要指标,而远程异地评审模式将成为优化这一指标的重要抓手。供应商无须为参与跨省异地项目评审长途奔波,节省了相关开支。采购代理机构和采购人通过标准化的场地预约、明确的成本分担机制,降低了评审组织成本。全链条交易成本的降低,有效减轻了政府采购各市场主体负担,推动政府采购营商环境实现质的提升。
来源:辽宁日报